[论文摘要] :我们常把孩子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学困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教师在与学困生相处的过程中要以真诚的爱心、平等的信任、差异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并与家长一直来叩开学生的心门,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朵小花都展开美丽的花瓣,每一轮朝阳都发出灿烂的光芒。?xml:namespace> [关键词]:学困生 关爱 信任 差异 合作 等待 太阳,那是太阳! 尽管升的迟了一点儿, 但升起的, 毕竟是朝阳! 尽管升的慢了一点儿, 但它毕竟已跃出海平面, 冉冉升起…… 特级教师丁有宽把成功的教育经验,凝聚成至理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就要做这样一位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为爱而忙碌着的教师。比起其他学生,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谆谆诱导……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一、多一份关爱 春风细雨润心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xml:namespace> 爱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爱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的阳光。教师要有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记得在2000年,班来了位陶卿的同学,是四年级上学期从乡下转入的。初来乍到,也许是环境的陌生,他内向,害羞。上课发言时因带着浓浓的乡音,常常引得同学们发笑。没几天,他就产生了重回老家的念头。为了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尽快熟悉班级,我让他担任了组长助理(名义上协助组长收发作业,实际上是创造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不久,我发现了他的画特别棒,就经常张贴作品,让他参与班刊的编辑。渐渐的,在与同学的友好相处中,他找回了自信。再加上老师善意的夸大的表扬,陶卿乐了,再也不提回老家的事了。在老师的关注下,陶卿成绩突飞猛进。正是因为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潜能,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爱”架起了心与心碰撞的桥梁。 多一些关怀,少一点责难,将更容易赢得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要注意观察,做到对学生情况了然于心,以便在他们退缩时,推一把,跌倒时,扶一把,遇到困难时,帮一下,失去信心时,鼓励一下;以便一有变化预兆,就能及时捕捉,并打好“预防针”,阻止其继续下滑。还要经常来到他们中间,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内心的“小秘密”。“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他们会感到老师是爱他的,真心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自己不能让老师失望。 二、多一份信任 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热情的需要。信任,如和煦的阳光,照在学生心灵上,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有时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一名学生作业没交,他告诉你,忘在家里了。对此你会怎么说?“真的吗?那回去拿来给我看。“怎么又忘了?明天一定要带!”“我相信你!为了写好这次作业,你一定也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到。” 第一种说法透出对学生的不信任,所包含的情绪是幸灾乐祸的。第二种说法,传达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极不耐烦和不满意,学生听后的感受是遭疏远与排斥的。第三种说法,教师传达的信息是信任、体谅学生,同时又表示非常希望看到其“花了不少心血”的作业。学生听了这样的话,如果真的忘了带来不会感到委屈,只会觉得后悔;如果确实没有完成作业,回去以后也会“花了不少心血”补上。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学困生因为屡教屡犯,常常导致老师的恼怒,父母的责怪,同学的嘲笑,可能自己都不信任自己了。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学困生。不要总以为学困生已是“朽木”不可雕,不要对学困生失去信心,不要总把学困生看成是“坏材料”。只有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学困生:既要看到他们相对落后的一面,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学困生身上蕴藏着可以成功发展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可以赶上先进的行列。面对学困生,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真正站在关心学困生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增加认同感,使得学困生放下包袱,倾吐真言,从而全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情况,找出原委,并对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肯定学困生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 信任和尊重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悄悄地滋润着学困生的“心田”,让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多一份差异 条条大道通罗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小学生性格各异,情趣不同,接受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个性的“多棱镜”,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如学生成绩退步,原因会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一时疏忽大意,自己也懊悔不已,常常是未待老师开口便“叭叭”流下眼泪。老师只需一句:“好了,不哭了,以后就看你的努力,你的行动吧!”有的是因家庭原因,“在我心目中,你一直是勤奋上进的孩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能和我说说吗?也许我能帮助你。”温暖的话语叩开学生的心扉,打开学生的心结。有的是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的,教师宜用严肃的态度、深沉的语调进行教育,有时还可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感化:大家都来给他写一封辞情恳切的信。 为了更好地带动学困生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教师需要分析学困生的后进原因,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欢乐,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及在家中的地位等等。在熟悉个性特征、掌握学困生的后进原因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适时引导和点拨,对症下药,方法灵活,力争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多一份合作 人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讲,也许是百分之一,但对家长来讲,却是百分之百。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合作是极其重要的。 曾听见过这样一向话:如果预防孩子不良心理的第一道“水龙头”——家庭教育没有拧紧的话,那么“堵漏”的任务就落在第二道“水龙头”——学校教育身上。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配合,双管齐下,齐抓共管。为此,教师要频频走访学困生的家长,通过谈话,推荐其阅读一些教育刊物,力求纠正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与其达成教育共识,并及时反映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必将获得了喜人的效果。比如学习差的,他可能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那老师、家长就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特别是艺体科的老师要把他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引导、表扬,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动力,为转化创造契机。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也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转化学困生,需要学校、 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创造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才能拨去学困生心头的云雾,才能拨开云天见月明。 五、多一份等待 铁树开花终有时 学困生的转化有其反复性和多变性,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我们深知的。 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又都似乎已习惯于“急于求成”。此时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探讨:“一只雄鹰的蛋怎样才能飞翔?”他们一定说:“要有适宜的温度孵化成雏鹰,要汲取必要的营养丰满的羽毛,还要锻炼,最后才能飞翔!”此时不妨再告诉学生,也告诉自己:“一切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耐心努力,等待飞翔!” 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以前,我班有一个男孩子叫林明,他认为自己反正学不好了,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上课捣乱,下课欺负弱小同学。值日工作不做,果皮纸屑随地乱扔,且一天天地变本加厉,害得同学都不愿意与他同桌。我苦口婆心反复劝导,无济于事。后来有一次,我发现他主动帮班级捡纸屑,就在班上大力表扬,鼓励他继续为班级做好事。他听了十分感动,竟把捡纸屑的任务给包了。我注意及时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林明同学,感谢你在这一个月中每天为班级捡纸屑,说明你是一个热心,充满爱心的好孩子;你能一月如一日,又说明你有毅力。老师相信,你在学业上也能把这么多优点表现出来的,对吗?”以此来激发他的进取心。从此他在劳动上积极,做作业也认真多了。关心就如一缕春风,吹开了学困生的心门,信任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悄悄的滋润着学困生的“心田”,让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崔峦教授说的一句话“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是呀,让孩子慢慢走,慢慢跑,慢慢赶吧,我们用不着在孩子的身后厉声呵斥,鞭打催促。而应深情地说一句“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一个“等”字,包含着无限的同情,关爱和尊重。 我们只要真诚而耐心地等待,无私的奉献,孩子就会来到你身边,走进你的心中;孩子就会来到同学的身边,走进他自己的心中。 教师在与学困生相处的过程中要以真诚的爱心、平等的信任、差异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并与家长一直来叩开学生的心门,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朵小花都展开美丽的花瓣,每一轮朝阳都发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教育原理》 柳海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3《转化后进生的艺术》 范才生、钟志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4、《育人三部曲》 B.A.苏霍姆林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班级管理学》 郭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