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一年级新生的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新起点。他们刚步入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那么地新鲜,又是那么地难以适应。他们必须面对新的环境,接触新的朋友,接受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模式。由此,他们之间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及时疏导,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xml:namespace> 问题一:缺乏学前准备,新生心理失衡。 对策:进行合理的调节与辅导,使孩子健康快乐。 走进小学校门的新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有的顽劣,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另一小部分学生曾住在偏远乡镇,因父母迁入城来定居就读于我校,他们中有的没受过比较正规的幼儿学前教育,甚至有的连普通话都听不大清楚。这些学生入校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失去了依托,失去平衡,不知所措。 针对这种情况,我动员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防止新生心理失衡的现象发生。通过召开家长会及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①对子女百般宠爱,自由放纵,包办代替,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界的人或事物态度淡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适应学校的严格生活。如果家长关注自己的孩子,配合老师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才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看谁穿得快”的穿衣比赛活动,“画(做)朵鲜花送妈妈”的亲情活动。②对胆小、懦弱、自理能力差的新生,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克服害怕生疏的心理。要经常指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书包,自己穿衣,吃饭,帮助家长打扫卫生等。同时结合学生的个体“对症下药”,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辅导。组织开展“介绍会”的活动。学生通过自我介绍和互相介绍,增进相互了解,熟悉身边的同学,克服怕生的心理,产生愿意同老师和同学成为朋友的愿望。“你是我的好朋友”“比一比,谁的朋友多”等一系列活动,也较好地提升了新生间的亲切感,学会与人友好相处。③对缺乏正规学前教育的孩子,同家长耐心分析其中差异,多鼓励,多表扬,端正思想,消除顾虑,建立信心。指导家长对孩子早期学习功课辅导的方法,使之尽快地跟上课程的步伐,排除困难,摆脱不适应课堂学习的因素,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问题二:学前教育失当,造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或学习上的困难 对策:榜样教育,抓养成,促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已,不正者则不能救人。一年级新生模仿性强,教师的示范会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只有严于律已,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促进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或长处,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别人和欣赏自己。通过开展“说优点”的活动,把自己的优点介绍给别人,并用诚恳、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别人的优点,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方面不断地取长补短,规范自己,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把学生当主体,让生命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问题三:出现“问题学生” 对策:以人为本,以爱施教 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生情感, “师爱”是为师之“魂”。一般来说,教师关爱优秀学生比较容易做到,而关爱那些“问题学生”就难了。面对“问题学生”,老师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朝夕之间他们都变得听话懂事爱学习。于是千方百计规范学生,有时还请来家长,但收获常是出现教育的尴尬与遗憾。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家何塞·马蒂指出,“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人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爱生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存在价值,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有一位学生,由于家庭的不良环境使他在上学前经常接触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小小的年纪沾染了不少的坏习气,喜欢动手打人,上课恶作剧,常在课堂上出其不易爆出一些下流话,学习成绩极差。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轻易地放弃对他的教育,而是全身心地关爱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平时衣服没穿好,帮他整理;铅笔没带好,帮他削;作业坚持面批面改;利用课余时间与之谈心,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他,针对他自控能力和不爱学习的缺点,在班上开展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活动。如“我手拉你手”同学间的互帮活动。“老师和你交朋友”建立师生友谊等,营造师生共同关爱他的良好氛围。记得期末考,当同学们知道他取得从未有过的69分好成绩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红着眼圈对同学们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质朴的语言感动了大家,我和同学们又一次为他鼓掌。?xml:namespace> 班上郑某同学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学生。他几代单传,而且小的时候身体瘦弱经常生病,什么都由家长包办,以至于对生活中的认识几乎空白,而且没有受过任何的学前教育,一切都要从“0”开始。我为他营造了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在教a,o,e时,对于四声的学习,他困难重重,于是课后我就把他叫到身边,让他先一边读,一边用右手食指比划四声标记,当发音不准时,就耐心教他,并让他把四声熟记在心。看到第二声时,在心里默念第一声,看到第四声时,在心里默念前面三声,这样做虽然慢些,但发音准多了。当他读准了,在认读时拿到一颗星开心极了,学习的热情更高了。有时上课,别的孩子在合作小组里进行学习交流,我就把他和其余几位学困生组织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指导他们发音,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并鼓励他们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个同学读得好,夺得的小红星最多。郑某当然也不落后,而且学得更带劲了,有时还教别的同学。在识字教学中,由于每一篇新课文都要求记住十几个字,这非常难。因为这些生字不要求写,单靠认读就让孩子掌握是相当吃力的。我就采取提前教字的方法来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学,这样等到上课时,他就显得很自信,也会融入集体学习,对掌握这些生字就显得容易些。虽然和同龄的孩子相比,郑某的学习还是很吃力,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厌学情绪,而是更爱学,更自信了。 总之,教育的效果应取决于学生能否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措施,能否认可我们的教育,能否使学生真正从大家的表扬中体验到激励,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中受到内心深处的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