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识”与“惩罚”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不可或缺的手段。孩子需要“赏识”: 孩子成长中的爱需要赏识,孩子心灵的开启需要赏识,孩子潜能的激发需要“赏识”。 “惩罚”与“赏识”等值:合理的惩罚,能规范孩子的言行;合理的惩罚能培养孩子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xml:namespace> 关键词:“赏识” “惩罚” “赏识”是用尊重和肯定进行鼓励,以达到倡导的目的;“惩罚”是对过错进行处罚,以杜绝类似行为。“赏识”是用阳光(期待)引路引领孩子不断向上,“惩罚”是“修枝杈以正其形”。“赏识”是和风细雨;“惩罚”是雷厉风行……“赏识”与“惩罚”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不可或缺的手段。尽管它们作用方式不同,可运用得当,一样都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孩子需要“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孩子一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孩子受到赏识,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① 孩子成长中的爱需要“赏识” 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让孩子获得最多的、最重要的情感体验必须是爱,因这种爱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促其奋发图强,促其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爱是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教育中如果没有了老师在情感上的倾心投入,孩子就得不到真正的爱,没有了充满情感和真爱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有了至爱,该怎样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爱”呢? “人性中爱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就是传递这份“爱”的最佳途径之一!“赏识”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宽容、信任与鼓励! ②孩子心灵的开启需要“赏识”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是啊!孩子是稚嫩的,不成熟的,是容易犯错误的,更是容易受伤害的,但平时,我们的老师会不经意地对孩子这样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真笨!” “就依你现在的成绩和行为表现,将来多半是没有出息,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揭孩子的痛处,来唤醒孩子那颗上进的心,以此让孩子能振作起来。但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有时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老师能以一颗宽容的心,用平静的心态善待学生的一些无意过错,竭力寻找并欣赏他们的闪光点,赞许他们的每一处微不足道的进步,呵护他们每一次的与众不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多么乐于与我们交流,他们又是多的么可爱与上进! ③孩子潜能的激发需要“赏识” 如果说,皮格马利翁只是一个关于期待的童话,那么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无数“赏识”奇迹的现实例证!教育家卡耐基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因为赏识的本质就是“尊重”、“信任”这能极大满足人的两大最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大需要一旦得以满足,将转化巨大而持久的动力,促使人不断朝着“期待”的目标努力。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 “士为知己者死。”连最宝贵的宝贵都能献出,何况是平时的努力呢?成年人如此,生性受表扬的孩子更是如此。 其实“赏识”的奇迹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本学期,我们年段重新分班,也许是刚从去年那个问题班级(全班有近五分之二的孩子经常不能及时完成,上课几乎没人发言,即使发言也经常是不着边际)解脱出来的缘故,我对新接的这个班学生特别“宽容”与“赏识”。第一天上课小手林立,发言踊跃,第一次作业全部如期交齐,第一番大扫除争先恐后。“孩子们,你们真可爱!老师不想知道你们过去的学习与在校表现,因为那都是历史,老师只关注你们现在与将来的学习与表现情况。我相信以你们都会学得很好,做得很好!”欣慰与感动之余,我对学生说了这样几句话,并凭第一印象随机指定了几个临时班干部。几天后,与同事聊起新接的班级情况,“你怎么让×××当科代表,他自己就是个作业拖欠大王。”“你怎么让×××当值日班委,他散漫之极。”……原“主任”们你一言,我一语。看来,我这次是严重的任人不当!可班干部虽“小”,也不能“朝任夕撤”呀,先硬着头皮试用几天,再找理由换人吧。可令意外的是第一周他们学习认真,工作负责;第二周他们依然努力,尽职,第三周,第四周,我喜出望外!我不断地表扬他们,给予他们学习与工作上的指导。现在这几个让原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学生”可都是我的好帮手!我知道,是赏识创造了这个小小的“奇迹” 二、“惩罚”与“赏识”等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承认错误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这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况且,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 ①合理的惩罚,能规范孩子的言行 合理的惩罚,能使学生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过分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如果单纯地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适当的“惩罚”能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发扬的,什么是要改正,促使他们知耻而后勇,在“惩罚”中,调整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茁壮成长。 ②合理的惩罚能培养孩子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 总说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现在的一些父母能包办的尽量替孩子包办代替——个人生活事务,家务,学习任务,交友,是非观念的选择,过失行为后果承担……使孩子丧失了最起码的责任感,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我们要关注这种社会现实,必要时对孩子进行合理惩罚,让孩子直面自己的义务,直面自己的行为后果,让他们从小养成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 前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几个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屡次教育,却“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我略施“惩戒”,立马见效且持续效果良好。上课爱讲话的程浩楠,我找他谈了数次,每次他都向我“信誓旦旦”,却怎么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堂课上,我正讲得激情飞扬,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程浩楠“嗡嗡”的“窃窃私语”又在班里响起。 “浩楠,你这么急于和同桌交流,你们谈话的内容一定很精彩吧,来,大声一些,让大家分享,虽然上课时间宝贵,我们还是愿意洗耳恭听,大家说是吗?”“是!”霎时,全班几十道的目光集中到浩楠身上,他面红耳赤。沉默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我也不再为难他,“浩楠,你打断了大家听课的思路,罚你唱一支歌,为大家调节一下情绪。”(我知道他歌唱得不错)一曲歌罢,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程浩楠迫不及待坐下,从此课上,专心听讲。对于班上不爱劳动造成班级“八项评比”卫生方面屡屡失分的陈若棋,我如法炮制——让其分管班级劳动一周。他心服口服,承认错误,将功赎罪,卖力工作,为班级赢得流动红旗一面。并且可喜的是从那以后,他不但劳动积极,在集体活动中都表现得守纪、积极。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里,赏识与惩罚睦邻友好,我们不应因恐惧惩罚引起的后果而讳言惩罚,也不应因担心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而拒绝赏识。赏识与惩罚是一对矛盾,但爱是平衡二者的杠杆。只要教师心中有爱,赏识与惩罚一样美丽!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心理学》 《周弘--赏识教育的五次觉醒》 《惩罚的作用》 《弗洛伊德需要论》 《美丽的惩罚》 |